行业资讯2021.07.28 00:00:00

【水系统】成都思考: 建设突出“公园城市”的防洪体系

 详见文章来源:成都设计咨询(点击链接)


洪水是自然界最强大的破坏性力量之一。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罕见持续强降雨,本次降雨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强降雨时段集中且范围广,嵩山、新密、新郑、登封、偃师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突破建站以来日雨量历史极值,引发了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目前已造成多处基础设施损毁,造成了重大社会影响和生命财产损失。


事实上,1975年,中国大陆暴雨极值就出现在河南省,当时,被称为“75·8”暴雨的暴雨中心在驻马店市驿城区板桥镇林庄村,最大小时雨量为198.5毫米;而本次降雨过程的最大小时雨量为201.9毫米,超过了“75·8”暴雨的最大小时雨量。


这对于成都而言意味着什么呢?且来听一听来自集团子公司——成都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观点,他们结合成都现状及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对洪涝灾害给城市带来的巨大挑战作阐述,对成都水利人如何应对突发灾害作表态,努力保障城市和居民安全。



01/

一些重要的硬核知识


成都是一个暴雨频繁的地区雨中心


降雨是造成洪涝的主要因素之一。降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水汽条件,要有大量的暖湿水汽从海洋向内陆输送,二是有动力条件,水汽遇山地爬升或遭遇冷空气,形成降雨。 

四川盆地不同区域的暴雨过程均具有两个主要的水汽源区(地):四川盆地区域和孟加拉湾区域,此外,中国南海附近地区也是四川盆地东北部暴雨过程的重要水汽源区之一;相应地存在两条主要水汽输送路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四川盆地暴雨区,以及四川盆地附近地区向暴雨区的水汽输送。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水汽主要是孟加拉湾区域,成都市西部龙门山区以西及东部龙泉山区以东为水汽爬升的山地区域。

 

图片

  ▲ 成都龙门山以东和龙泉山以西示意图


细数过往,我们不难发现成都市是一个暴雨频繁的地区雨中心。 

截至目前,成都市目前有记录的暴雨最大值发生在2013年都江堰幸福镇石马村1小时降雨量123mm,24小时最大降雨量751.4mm。 

以下数据能对成都龙门山以东和龙泉山以西为成都暴雨极值区进行进一步确实:


序号

时间

观测点

记录值

1

1947.6.30-7.6

望江楼水文站

连续7天日降雨量

大于366mm

2

1984.7.13

龙泉驿

日降雨量

313.50mm

3

1984.7.5

新津气象站

日降雨量

379.00mm

4

1998.7.5

温江

日降雨量

444.20mm

5

2011.7.3

成都市中心城区

4小时降雨量

215.90mm

6

2013.7.7

都江堰幸福镇

日降雨量

751.40mm

7

2018.7.10

彭州市

日降雨量

232.90mm

8

2020.8.15-8.16

天府新区煎茶刘公小学

2日降雨量

564.70mm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快速的城市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率加大,湖泊面积萎缩,城市下垫面改变,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加之城市里的人口和财富高度聚集,使得城市洪涝风险和损失增加,这些都加大了城市洪涝治理的难度。



02/

成都加快建设

公园城市“富于韧性”的防洪体系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

该《决定》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来构架,基于成都作为“超大城市”更需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关系的现实需要,对安全发展进行专章部署,即建设以“安全为新特质”的公园城市,努力构筑“智慧韧性有序”的平安家园,强调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幸福美好生活构建现代治理范式。

在此指导思想下,成都防洪防涝策略应体现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形成综合性的多维防洪体系,形成突出公园城市特点的富于韧性的防洪体系。




640.png

结合成都市“天府蓝网”建设具有韧性的城市水系统。


新形势下城市洪涝防治不应该是各个行业、某单一学科的“单打独斗”,而必须是城建、水利、环保、园林等的配合协作,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的协同发展。

成都“天府蓝网”,是以河湖水系为基础、岸线绿地为关键、滨水空间为核心,统筹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多元业态融合,水岸城一体化打造,彰显文化底蕴、营造生活场景、引领城市发展的价值体系。


图片


“韧性承洪”也是“天府蓝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以修建水库、综合整治河道、修建滞洪区等城市防洪功能兼顾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功能、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综合防洪工程;充分利用城市绿地、运动场、地下停车场等公共场地临时滞蓄雨水,并修建一定数量储水池,有效减少洪峰流量。



640.png

强化“四预”措施


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以超前的情报预报、精准的数字模拟、科学的调度指挥,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加强实时雨水情信息的监测报送和分析研判,利用水文气象耦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努力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完善预警发布机制,做好江河洪水、山洪灾害等的预警发布,一旦水库、堤防出现险情时,及时向可能受影响的相关部门和地区发布预警,提醒提前做好避险防范。

应对洪水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根据雨水情预报情况,对水库、河道、蓄滞洪区蓄泄情况进行模拟预演,为工程调度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根据防洪工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防洪预演中暴露出的问题,细化完善江河洪水调度方案,编制流域、区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完善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提高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640.png

加强城市应急管理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灰犀牛”“黑天鹅”降雨事件发生概率增加,重大灾害影响不可避免。面对新情况,先对重要的基础设施进行梳理评估,分级分类、有系统地提升这些设施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极端天气早已不按常理出牌,我们就更要制度化、系统化地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城市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一案三制”的建设,即应急管理的预案和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当洪涝灾害发生时,以制度化的社会救助,洪水保险,科学化的灾区的自我应变、自我救助,快速恢复、快速过渡到安全生活、生产。


  ...........................


成都正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和“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新姿态走向新的征程。

为公园城市而生的“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正不断实践,努力建设以“安全为特质”的公园城市,努力构筑“智慧韧性有序”的平安家园;并以现代化、体系化的生态圈建设为新形势,密切关注城市洪涝防治话题,推进各行业、各学科的“融合”发展,摒弃“单打独斗”,加强配合协作,促进协同发展。




图片


   供稿:成都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编辑:集团办公室 公园君